奉化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奉化区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宁波市奉化区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批准,现予以印发。
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政府
2017年2月15日
宁波市奉化区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思念和“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基本方针,以发展智能经济为主攻方向,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构建具有奉化特色的新型制造体系,将我区建设成为创新活力足、质量效益好、可持续水平高、综合竞争力强的新型制造业强区。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区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与服务各个领域,新材料、新装备、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进步,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
到2025年,创新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优势产业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2600亿元,形成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两个千亿规模主导产业园和新能源、纺织服装时尚、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健康医疗等六大百亿重点产业,成为宁波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
表1 奉化制造业2020年、2025年发展目标
领域 | 指标项 | 2015年 基数 | 2020年 目标值 | 2025年 目标值 |
创新能力 | 规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1.5 | 1.8 | 2.2 |
规上工业每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 23 | 50 | 70 |
质量效益 |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 88.05 | 89.60 | 90.58 |
规上制造业增加值率(%) | 20 | 24 | 25 |
规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 9.8 | 8 | 7 |
融合发展 |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 | 74 | 87 | 97 |
装备数控化率(%) | 60 | 70 | 80 |
机器联网率(%) | 25 | 40 | 50 |
结构优化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 32.04 | 40 | 45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 59 | 64 | 68 |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 | 24.1 | 27 | 29 |
绿色发展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 | 比2015年 下降16% | 比2015年 下降25% |
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 | —— | 比2015年 下降16% | 比2015年 下降25%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 —— | 比2015年 下降20% | 比2015年 下降28%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94.8 | 98 | 98 |
三、重点发展领域
“十三五”及今后时期,在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基础上,做强做优以新动力(含新能源、电动汽车、轨道交通、航空等)、新时尚(含纺织服装、休闲娱乐用品、时尚家居等)、新装备(含气动元件、精密铸造、汽车配件、机械装备、机器人等)、新信息技术(智能家电、健康护理电器、智能终端)、新健康(高端食品、现代医药、健康护理等)、新材料为代表的六大优势板块产业及以工业创新设计、科技服务、检验检测等为代表的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构建奉化区新产业“6+1”支撑体系。
(一)新动力板块
1.新能源汽车与先进交通装备。充分利用好比亚迪汽车落户契机,围绕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新能源客车、乘用车和改装车等整车领域及高端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车载系统等汽车零配件产业。加快发展北斗导航相关系统和高端产品。积极拓展培育单轨列车、永磁电机等轨道交通关键产品及系统研发等领域。
2.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重点发展以德朗能锂电池、华联世纪生物基醇燃料和杰森能源生物柴油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高效压缩机及驱动控制器、高效换热及相变储能装置等,提升余热余能利用、电机系统等节能技术与装备核心元器件生产水平。加快推进节能电光源产业向LED、无极灯及智慧照明领域转型升级。
(二)新时尚板块
1.高端纺织服装与时尚设计。把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制造强区建设的重中之重,重点以强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导向,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
2.支持传统产业与时尚产业融合发展。以服装产业为核心,以家纺、家电、穿戴设备、家具、文具、乐器、办公用品、箱包、服饰配件等产业为重点,通过“+设计”、品牌运作、展示展览、信息传媒、标准检测等手段,促进流行时尚元素与传统轻工纺织服装产业融合,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时尚产业集群。
3.优化时尚创意创新服务业。大力扶持原创性工业设计、动漫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时装设计、广告设计、产品外观设计等创意设计产业,加强与海内外设计界的广泛合作,引进一流时尚创意设计大师在奉化设立创作基地,形成国内先进的以轻工纺织服装产品设计为特色的时尚创意基地。探索基于发展“互联网+”的奉化时尚产业展会。
(三)新装备板块
1.气动产业。秉承“环保高效、提质增智”原则,重点向机电一体化,高压小型化,高效低成本,无油化,高寿命及可靠性,集成化复合型多功能,高速化等方向迈进。一是气动元件与电子技术结合,推进气动元件智能化;二是大力发展低功耗电磁阀,推进小型、轻质化气动元件在电子元件、药品等制造行业中的应用;三是发展附带制动机构和伺服系统的气缸;四是发展高速、高频、高响应、高寿命气动元件;五是发展各种异型截面缸筒和活塞杆气缸;六是大力发展耐热、耐寒、耐磨的长寿命气动产品。
2.汽车零部件产业。继续壮大零部件制造企业,保持“全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优势,重点发展发动机配件、传动系配件、制动系配件、转向系配件、仪器仪表等,保持汽车空压机、汽车变速箱、发动机摇臂等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抓住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大力研发车用电子产品等附加值高的关键零部件。抓住总投资超300亿元的苏式精密制造宁波强基产业园项目落户机遇,充分发挥其“无论产品结构怎样复杂皆可制造”、可使现有汽车上的1700多个零部件通过整体制造成13个部件进行替代等技术体系优势,提高汽车关键零部件本地化配套比例。
3.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重点发展电焊、锻造、搬运、装配等工业机器人,安防、巡检、排爆、环保等特种机器人,以及增材制造装备、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装备,着力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的深度融合与综合集成,不断提升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自动化数控生产线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高效化水平,加快发展汽车、机械、家电、电子、纺织服装等领域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和工业机器人,积极探索“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创新。
(四)新信息技术板块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面向网络通讯、工业控制、应用电子、智能终端等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新型传感器件、光电器件等高端电子元器件,LED及新型显示器件,智能数字设备等电子信息制造业,尤其是RFID、传感器、智慧仪器、NFC设备等物联网核心感应器件的设计、制造、封装与集成一体化。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大数据和云服务产业。
2.通讯网络与新型智能终端。掌握先进存储等核心技术,加快发展宽带无线接入、专用通信网络、三网融合、网络安全等系统设备、终端及关键配套件。加强嵌入式软件开发,积极发展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打造行业特色明显的新型智能终端生产基地。
3.智能家电及健康护理器具。充分发挥我区在厨卫家电、美容美发器具等方面的产品集群优势,推动其由传统家电向智能家电、健康家电拓展,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家居产品。
(五)新健康板块
重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打造生物医药和健康养老产业链。加快开发海洋生物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支持开发海洋生物基因资源,鼓励开发药用海洋活性物质提取与利用。加快发展医药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联动和成套制药设备、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制药行业专用环保治理工艺技术与装备以及高效节能设备。加强健康食品生产开发。
(六)新材料板块
重点突破纳米材料及制品的制造与应用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特种橡胶、高端工程塑料等,加强先进高分子材料在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智能交通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以高性能钢铁、铜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为主的高性能金属材料,加强先进铸造与冷轧技术、常温冷复合技术、3D打印医用多孔钛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积极开发钕铁硼永磁材料,突破高性能烧结钕铁硼永磁性表面防护技术、高性能软磁技术等关键技术,加快高性能磁性材料在新一代变压器、新型电机、现代电感器等领域的应用。
(七)生产性服务业
重点发展以制造工业设计、智能制造设计、环保工程设计、汽车设计为主的工业创新设计,配套发展以广告设计、展示设计、包装设计为主的商业设计,积极培育众包设计、3D在线打印等新业态。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供科技成果转移、中试、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推广等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服务,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产业链。加快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重点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标准、认证等服务,推动检验检测服务机构由提供单一认证服务向提供综合检测的集成服务转变。积极发展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等科技服务业,形成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
四、重大工程
围绕制造强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明晰目标任务,厚植发展优势,增添发展动能,努力走出一条有奉化特色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道路。
(一)制造业创新能力工程
1.建设新型创新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行业组织等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联合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按照“科研+产业+资本”建设模式,建设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成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政产学研用”技术创新联盟。继续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到2020年,力争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以上企业研究院10家和市级企业中心80家;建成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责任部门: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
2.促进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积极对接国家、省、市科技重大专项申报、落地,谋划启动重大装备、重大关键技术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需求,大力发展产品系列设计、产业链系统化设计,支持企业加强高附加值、智能型新产品研发,重点开发一批“专特精高”工业新产品。到2020年,突破20项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累计开发市级新产品500 个以上。(责任部门:经信局、科技局)
3.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构建协同转移转化体系,支持企业通过委托开发、联合研发等方式,联合上游高校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下游应用企业共同组织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引进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到2020年,推动转化重点行业重大科技成果20项以上。(责任部门:经信局、科技局)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程
1.加快推进智能制造。面向装备制造、时尚服装、气动元件、厨卫家具等基础优势产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及智能制造专项试点示范。试点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扶持推广一批机联网、厂联网示范企业,加快自动识别、人工智能和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制造过程中的应用。到2020年,开展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建设10个以上。(责任单位:经信局、科技局)
2.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以传统优势产业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需求为导向,大力研发生产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成套智能设备等具有深度感知、指挥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装备。围绕个人消费、家庭生活、医疗健康等需求,提升发展智能家居家电、移动终端设备、智能仪表等,培育发展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移动医疗设备等智能产品。到2020年,培育智能装备生产企业10家以上。(责任单位:经信局、科技局)
3.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实施“制造业+互联网”工程,围绕气动元件、时尚服装、厨卫家具等重点行业,搭建一批制造云平台。重点发展个性化定制、众包、众创、众扶、众筹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和新业态,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快速响应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鼓励企业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生产安排、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决策与控制等在线增值服务。开展“互联网+”与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在创新创业、物流等领域实现创新资源、生产制造和市场需求远程对接与在线协同。到2020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87。(责任单位:经信局)
(三)质量品牌建设工程
围绕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和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扎实推进精品制造,深化推进标准强区、质量强区和品牌强区建设。到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以上,主导产品采标率达到65%以上,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0项以上,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
1.实施产品换代计划。围绕提升“四基”能力,推进落实强基工程项目,重点围绕气动元件等我区特色产业所需的高性能基础零部件及关键基础材料,打造一批“四基”领域产业基地和重点企业。(责任部门:经信局、科技局)
2.实施标准引领计划。围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试点及应用工作,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参与“浙江制造”和“宁波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修)订,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责任部门:经信局、市场监管局)
3.实施质量提升计划。围绕制造强区的重点领域及重点块状行业,开展质量提升示范试点,大力推广卓越绩效、精益生产、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应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智能检测和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责任部门:经信局、市场监管局)
4.实施品牌培育计划。依托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基地和制造业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区域品牌,培育一批制造业品牌示范企业。健全“奉化服装”“奉化气动”等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动态管理机制,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切实加强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和对商标侵权的打击力度,加快构建品牌建设梯度提升、社会化支撑及服务体系。(责任部门:经信局、市场监管局)
(四)绿色制造工程
围绕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好以治水、治气为突破口的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制造体系。到2020年,重点行业及产品单位能耗、水耗、物耗及排放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行政手段,切实加大“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落后产能淘汰。强化节能减排倒逼机制及企业综合评价制度、资源能源要素差别化价格等政策,引导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开展金属表面处理行业整治,严格执行空间、总量和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坚决淘汰落后的、不达标的和不合理的产能。开展“四无”企业整治,关停一批低小散企业。(责任部门:经信局、国土资源分局、环保局、安监局、市场监管局)
2.提高企业能效水平。严格落实用能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等绿色工业发展支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围绕铸造、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行动,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加大重点行业节能监察和能耗对标力度,确保完成节能“双控”目标任务。(责任部门:经信局、环保局)
3.推行绿色制造模式。深化推进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园区建设,重点在易污染、高耗能和安全风险高的行业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在计量供料、生产控制、定位监测、安全控制、质量检测等方面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各环节精准管控。(责任部门:发改局、经信局、环保局、安监局)
(五)强龙企业和创新型小微企业培育工程
进一步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做精的良好氛围,打造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创新型示范企业。到2020年,新增年产值亿元以上的科技型企业15家,其中年产值1至5亿元科技型企业10家,年产值5至10亿元科技型企业3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科技型企业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00家;新增宁波市创新型初创企业350家;区级科技型初创企业累计达100家。
1.深化制造业企业梯队建设。围绕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厨卫家居等重点领域,以“强龙工程”企业为载体,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长期专注基础领域发展、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智能制造模式应用、具有爆发性增长能力的高成长企业。深入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建设,引导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机制,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协作配套紧密的制造业企业梯队。(责任部门: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财政局)
2.培育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围绕专用装备、关键基础件、气动元件等制造业重点细分领域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深入实施“强龙工程”计划,培育一批重点领域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示范引领型企业。聚焦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制造业+互联网等重大工程,制定专项企业试点示范培育计划,培育一批重点工程示范引领型企业。(责任部门:经信局、科技局)
3.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引入先进适用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式,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企业管理创新工程,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培育一批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企业家。积极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加快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责任部门:经信局、人力社保局)
(六)产业板块集群工程
1.建设智能制造(气动)产业园。启动奉化区智能制造(气动)产业园建设,引进气动及自动化研究高校及科研机构,争取成立气动研究创新中心,建设高端气动系统孵化创业平台,建立气动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搭建奉化气动“互联网+产业集群”产学研销平台,多位一体做强做大奉化气动产业。到2020年,力争建成国家级气动产业专业园区。(责任单位:经信局、科技局)
2.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围绕苏氏精密制造项目,建设精密铸造装备相关零部件、汽车行业和机械装备行业中特种零部件、通用精密成型零部件领域的系列工厂和苏氏集成精密成型技术体系产品的出口基地。依托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奉化生产基地、京兰汽车等项目,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发展,进而把滨海新区打造成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区。到2020年,力争形成千亿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及其配件生产主导产业园。(责任单位:经信局、投资促进局)
3.加强专业化协作配套。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并购、控股和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方式,对上下游关联企业进行整合重组。鼓励中小微企业与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协作配套关系。加强产业集群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管理咨询、信息化、企业融资等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向产业集群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责任单位:经信局、科技局、金融办)
(七)服务型制造工程
1.构建产业基础技术服务体系。依托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创建一批研发设计、可靠性验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等基础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园区与信息网络公司等合作,建立“四基”基础数据库,推进“四基”资源整合配置与开放协同。培育发展一批重点基础产品、工艺的推广应用服务机构。到2020年,培育形成集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软件设计、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2至3家。(责任部门:经信局、科技局、市场监管局)
2.大力拓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实施服务型制造工程,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探索在线定制、众筹设计、线上线下融合等销售生产模式。开展试点示范,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开发总集成、总承包业务,从单一产品制造向制造与服务集成转变,加速推进从产品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到2020年、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30%和35%以上。(责任部门:发改局、经信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开发区和各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开展推进“中国制造2025”全局性工作,牵头推进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共性困难。建立“中国制造2025”工作推进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系,把考核结果纳入各地各部门年度考核范围。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经信局,承担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的日常组织、协调、考核、指导工作。
(二)加强政策引领。统筹优化财政支持政策,加强对试点示范项目和平台建设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通过投入补助、业绩奖励、政府采购、产业基金投资和强化政府服务等形式支持制造业发展。充分发挥区工业和信息产业基金作用,加强政策性资金杠杆效应,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制造业。用足、用好上级政策,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中国制造2025”相关专项,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的支持。
(三)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对接国家、省“千人计划”、宁波“3315计划”、凤麓英才等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拥有科研成果或项目的领军人才或团队,鼓励企业引进制造业“海外工程师”。积极推进制造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通过与清华、浙大等知名高校合作,实施“总裁班”“EMBA班”等企业家培养工程,培育一批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企业家。加强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培养一支工业化与信息化、软件与硬件、机电一体化的跨学科复合型科技队伍和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四)加强要素保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引进各类投资基金,鼓励企业通过在境内外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宁波股权交易中心等挂牌上市,进行多渠道融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股权、知识产权、应收帐款、收益权、仓单、出口退税等质押融资,开展“股权+银行贷款”和“银行贷款+论证股权”等投贷联动的融资服务方式。创新土地供应方式,建立重大优质工业项目优先用地和差别化用地机制,确保重大优质工业项目的落地;完善工业用地流转机制,鼓励低效用地、闲置土地的二次开发利用。
(五)加强服务环境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深化企业减负增效,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区级各项企业减负政策,切实降低企业负担。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企业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落实“企业服务责任人”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