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北区委 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北岸智谷”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意见
为进一步集聚海内外创业创新人才,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打造新兴产业集群,提升我区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现就推进“北岸智谷”建设,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 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新型城市化建设要求,顺应产业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人才承载平台,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不断优化人才集聚环境,创新人才激励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突出人才创业创新引领,全力打造“人才智力密集、创业创新活跃、公共服务便利、人才效益显著”的“北岸智谷”,为推动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水品质新城建设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2. 发展目标:通过努力,使我区成为各类创业创新要素集聚的新高地、各类人才实现梦想的优选地、海内外人才向往的“众创新都”。
——到2017年,引进培育市“3315计划”及以上人才项目5个;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超过20家;建设运行人才科技孵化集聚平台5个以上;组织实施特色性“创业计划大赛”,引进培育大学生等各类人才初创企业300家以上;评选表彰一批优秀人才。
——到2020年,新增各类人才5万人以上,人才总量达16万人,人才密度居全市领先地位;新增省“千人计划”、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0人以上,新增市级及以上创业创新团队10个以上,新增各类高端人才100名以上,新增高学历、高职称人才3000名以上,人才层次显著提高;新增20个以上创业创新集聚平台,新增人才创业创新用房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拥有一流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二、突出人才创业扶持
3. 明确创业扶持对象。聚焦我区“高端商务办公、电商经济创新、都市功能集聚、生态宜居宜游”等“四大核心功能”相关产业,重点扶持海外留学归国人才、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以及企业高管和连续创业者来我区创办企业。结合我区产业发展规划,举办江北特色的创业计划大赛,广泛吸引各类创业人才。
4. 开展分类分层创业扶持。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才创业项目,给予不同额度的资金扶持,对特别优秀的人才项目给予1000万元的创业扶持,或根据实际情况“一事一议”。扩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扶持政策覆盖范围,大力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创业,到2020年,引进培育50家以上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并给予每个企业100—500万元的创业资助。优化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5年内引进扶持高校教职科研人员、大学生等各类人才创业企业1000家以上,并择优给予每个企业5—50万元的创业资助。
5. 健全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与国内外基金公司、创投公司定期交流制度,引进专业投资公司,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领域的初创型、成长型企业。通过政府出资参股等多种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建立总规模2亿元以上的人才创业引导基金,对我区创业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建立“基金港”,支持并集聚一定数量的创投、基金组织,以市场力量促进新型人才创业项目引进。
三、打造人才发展承载平台
6. 建设各类公共创业平台。围绕我区都市工业经济相关产业发展,以应用技术研究和转移为重点,结合功能区块开发,打造众创承载基地和有影响力的示范园区。对具有一定规模、商业运作模式较为成熟的创业创新平台,给予最高350万元的补助。推广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建设模式,引导优势企业、社会资本建设有产业特点的各类“孵化园”、“加速器”等。发展并提升浙大宁波工研院等现有平台,形成创业创新有效载体。建设柔性合作的“国际(离岸)孵化器”,促进海外先进技术成果转化。
7. 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平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建设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吸引院士、专家、博士及其创新团队到企业开展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发挥好企业的人才承载主平台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行业提供共性技术开发或技术服务,并在人才、资本等方面给予倾斜性扶持。加强科技、企业技术和文化创新团队培养,对入选省领军创新创业团队的,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资助。建立企业人才驿站,鼓励企业采用柔性引才方式,吸引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以特派员等形式到企业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独立或联合研究开发机构。
8. 构建多形态技术转移合作平台。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来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创新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全国性学会和协会的联系,支持全国性学会、协会在我区设立工作站或服务站,每年给予10万元补助,积极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交流研讨和技术推广活动。大力实施国外引智项目,引进外国专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探索建立海外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的新机制,实现海外“智团”规模性服务江北区都市工业经济发展。
9. 建设“老外滩国际人才社区”平台。5年内引进国际化人才服务机构20家以上,举办各类项目对接、交流展示和文化研修活动,引进集聚海内外文化创意人才和团队。
四、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10. 强化电商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引进培育电子商务人才的具体措施,对优秀的电商类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给予30-500万元扶持,对符合条件的电商企业(平台)给予20万元以上的补助,对电商从业人才给予租房补贴。组织举办国内外有影响的专业展会、创业大赛,促进电商经济人才和创新要素集聚,力争用3年时间,使全区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突破1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50人,其中10人入选市级及以上电子商务领军人才。建设电商人才发展服务联盟,促进电商创客空间等载体建设,推动电商经济服务创新。
11. 优化引才举措。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人才和团队,引领和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拓展海外引才渠道,举办各类引才活动。加强与知名校友会、社团的联系与合作,建设海外人才联络站,每年给予5—10万元的工作经费,并根据人才项目推荐引进情况给予更高的奖励。建立实施引才用才激励制度,通过中介引才、以才引才、亲情引才等方式,努力提高引才精准度,对为我区引进各类“千人计划”等人才的中介组织,按国家级、省级、市级人才项目给予最高60、30、10万元的奖励;区内企业自主引进、培养、留用各类“千人计划”等人才的,按政策给予项目配套扶持的基础上,再按国家级、省级、市级人才项目给予企业最高60、30、10万元的用才补贴。
12. 加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建设。着眼于发展都市工业,加快引进集聚光电新材料等产业的高层次人才,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着眼于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金融、休闲旅游等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建设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培养各类技能人才。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新生代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工作。完善名校长、名教师、特级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培养体系,打造高水平教育人才队伍。引进培养市、区名医和各类医疗业务骨干,建立专项资金支持进修学习和技术合作交流。加快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等建设。
13. 推进实施人才“雏英”计划。着眼于人才储备,加强与知名高校和在甬高校合作,引进优秀毕业生,储备各类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实施“甬籍大学生回归”计划,对甬籍大学生留甬、回甬创业创新提供针对性支持和服务。实施“万名大学生实习”计划,为高校毕业生来我区开展多形式的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五、营造聚才留才社会环境
14. 优化人才创业创新服务。增强服务意识,从政治上、工作上关心爱护各类人才,推荐优秀人才参选“两代表一委员”。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结对重大人才平台、重要人才项目和重点专家人才制度。对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及其他重要人才创办的企业,及时配备服务经理人,实施“一对一”的服务保障。完善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联盟各项功能,提供高效便捷的人才综合服务。
15. 加强人才生活保障。多渠道、分层次、有步骤地缓解人才住房问题,对新引进的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学历性人才、技能型人才,给予10—100万元的购房补助,或3年内给予300—3000元每月的租房补助。设立“北岸智谷通(卡)”,为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家属就业、医疗保健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16. 实施人才激励制度。鼓励企业以人才期权激励、全员持股等方式引进、留用人才,促进人才集聚。开展“北岸英才”系列评选表彰活动,每两年评选表彰优秀人才和重才爱才先进单位,对有突出贡献专家、杰出工匠、优秀技能人才等进行5—20万元的奖励。大力宣传各类人才典型。
六、加强工作保障
17. 健全党管人才机制。发挥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明确成员单位职责,进一步增强区委组织部(区委人才办)的工作统筹能力,畅通工作渠道,组织各街道(镇)、部门和其他单位齐心协力做好人才工作。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向领导小组报告人才工作制度和专项述职制度等,强化实施人才工作责任制。
18. 保障经费投入。建立政府人才工作专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障各项人才工作开展,今后5年,区级人才发展投入新增3亿元。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把人才科技投入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切实推进有效投资增量提质,构建起多元化的人才投入体系。
19. 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逐步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对产业发展急需、社会贡献较大的各类“专才”、“优才”,经认定后,享受相应的人才政策。明确各类政策执行的责任单位,制定政策兑现的操作细则,加强全程跟踪督查,开展绩效评估,及时优化调整。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本意见与我区现有相关政策有重复、交叉的,或上级人才政策有明确规定的,按照“从优、从高、不重复”的原则执行。
中共江北区委办公室
2015年11月10日